“二十四節氣”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,較為客觀地體現出氣溫、降水、物候諸方面在四季中的階段性變化,對于認知天人關系,進而幫助人們妥善安排農業生產、生活具有重要的導向意義!扒迕鳌,即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,時為仲春與暮春之交,約公歷4月5日前后,前承春分,后接谷雨。隨著歷史的發展,清明又演變為集上巳、寒食等節俗內容為一體的節日,也就成為了唯一被列入中國傳統節日的節氣。

“清明時節,麥長三節”,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,油菜已經盛花,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。此時,應抓緊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。北方的旱作、江南早、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,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。這一時期,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,田間地頭到處是農民忙碌的身影,民諺說:“清明谷雨兩相連,浸種耕田莫遲延!
清明節氣雖已進入四月,但天氣仍然變化不定,時有寒潮過程出現。忽冷忽熱,乍暖還寒的天氣對已萌動和返青生長的作物、林、果等生長及人們的健康危害很大。抓好了春耕生產,奪取全年農業豐收就有了扎實基礎。期間應注意備好肥料、農藥等生產資料,注意施好、施足基肥,要以有機肥為主,且抓緊時間移栽秧苗。同時清明節前后要重點抓緊蔬菜播種、育苗、定植加強棚栽蔬菜的田間管理。